向大自然學設計   

看著每天生活中製造出無數無法再利用的垃圾,汙染著土地,海洋,河川,

動植物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

但最終,這些所謂的"垃圾",還是間接進到食物鏈最頂層的人類的肚子中,

這些與我們僅有短暫相會的"垃圾",真得無法有效又友善地再次利用嗎?

或者,我們有更好的生活選擇與態度,來改變這"不斷製造,不斷丟棄"的惡性循環,

這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直到與這本"向大自然學設計"相遇,

才讓我發現早有一群人,默默地進行著寧靜的生活革命,

試圖擺脫人類步向慢性自殺的生活方式,

重新開啟了一條似乎有效又可行的永續生存之路

這個在1974年從澳洲興起的"樸門永續設計",

為生活在不管是都市,還是鄉村的人們,

提供一套巧妙運用自然,模擬自然的生活技巧與藝術,

進而創造出每日所需的食物與能源,及其他物質及非物質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它小至陽台,屋頂,後院,大至社區,村落都有實踐的方法

所以說,樸門並非一種有機農法,而是強調依照不同氣候條件及文化背景,

創造出永續的地景模式與生活功能的生存模式,

並結合各種元素及技術,做全面的設計,進而形成一個多維的系統

 

作者除了介紹樸門設計的發展歷程及核心精神外,

重要的是分享了實際運用樸門設計的生活實踐,

為有心想改變令人沮喪的現狀,但不知從何著手的朋友,

提點出一套可以實踐的方向與方法

 

作者在書中提到15項樸門的設計原則

每一種原則,都像是一種面對生命問題的解答,讓人學到永續生存外的人生智慧, 摘錄書中部分段落與大家分享~

1.觀察與互動:

這是一種強調主動與被動行為的平衡,許多在紙上設計的計畫很是完美,但真正執行時,應該保持對基地的敏感度,要不斷的反省與觀察

 

策略:

---了解一塊土地有何需求

---觀察自然中的模式和系統

---將干預減至最低

---失敗為成功之母

 

2.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

當一個生態系統中有某些物質數量過多,大自然的回應就是增加其他的物種,而非吝嗇地把問題物種去除。地球的慷慨,使自己具備驚人的多樣性

策略:

---東西太多,代表你沒有在使用,分配或重視它

---把問題視為一道有趣的謎題

---慷慨可以增加多樣性:想想看,你可以加點甚麼東西解決問題,而不是減少甚麼東西

 

3.以創意借力使力並回應變化:

把握這項原則的關鍵就是順應自然,因自然是不斷流動的,變化的,所以也應該從善如流,作者以自身為例,分享與雜草的共存,創造出充滿生命力的土壤,很具啟發意義

策略:

---加速自然生態的建立

---和自然合作,而非對抗自然

---飼養動物來幫助栽培系統

---將雜草或樹木化為益處

 

4.收集與儲存在地的能源:

樸門設計的重要目標就是在能量消散前,盡可能收集,儲存它,讓能量持續處於被使用的狀態

就好比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地球所有生物的所需食物,此外,植物的葉面還能反射部分陽光,降低地球溫度;植物的根系能夠抓住水土資源,也能透過葉面的蒸散作用將水氣還給大氣,穩定水循環,因此,種植大量植物就是收集與儲存在地能源的作法。

策略:

---善用自然光源

---在自家屋頂或陽台種菜

---收集雨水,廚餘等有機質

---善用在地人力資源

 

5.有效的能源規劃:

從大範圍來看,台北市是個具規模且集中的能源供需處,表面效率頗高,但事實卻是非常沒有效率的能源規劃,因為市區每個人所需要的物資,,食物與能源,幾乎都來自遙源的外地,這種高度依賴外來能源,資源的大城市系統只會越來越脆弱,難以成為自我支持的生活系統

策略:

---小規模的密集性系統

---把食物的生產拉回城市中

---把維護降到最低

---把功能放在它們會被用到之處;把可被利用的功能放在每天會經過的地方

---設法在你每天會經過的地方找到可被利用的物質或服務

---分享物質與服務

 

6.使用並珍惜再生資源與生物性的服務:

要先知道哪些生物擅長做甚麼事情,例如善用細菌,蜜蜂,鳥類,蜘蛛,,,,馬等,

來做整體的害蟲管理,授粉,翻土,分解,抑制雜草生長或整枝等工作,就可以協助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和維持地力,人類的工作負荷和對技術的依賴便能降低

策略:

---重視生物資源更甚於石化科技

---飼養耕耘雞,翻土豬,除草羊

---種固氮植物來取代化學氮肥

---種植成長快速的樹木來作為暫時性結構建材

 

7.系統中的每個元素可產生多種功能:

從設計角度去理解這項原則,除了要求認識每個元素外,只要去發掘每個元素的多種功能,更能將這些元素以互惠的方式整合起來

策略:

---設計前先分析各個元素的功能,產出,需求,檢視各元素之間可以如何互惠互補

---減少使用或購買單一功能的物品

 

8.系統中重要功能由許多元素來提供:

在主流經濟體系不可靠,經濟不景氣時代,收入很有可能因為經濟風暴而大幅縮水或受到威脅,這個原則應該就會派上用場

又好比台灣本身是個高度依賴進口商品,進口能源的國家,這些物資通常被集中化,幾乎沒有多元的來源,所以就必須去集中化,讓重要需求來源多元化。

策略:

---責任分攤

---將重要的功能去中心化,並使其來源多元化(例如能源,水供給,食物供給,多元的收入等)

 

9.將合理的相對位置整合起來:

樸門永續設計的目的,就是讓人類和地球上其他成員合作,將彼此之間合理的相對位置整合起來,創造自立自足的封閉系統

策略:

---無論工作,溝通或經商,都用合作而非競爭的方式

---把廢棄物系統與食物生產系統整合在一起

---設計整合性的土地利用,例如將一塊土地以不同的用途整合起來

---將各個組成元素的關係加強到最大。從時間,空間等層次進行植物的整合

 

10.運用並尊重多樣性:

從文化角度來看,保存多元文化內涵是維繫人類存續的關鍵地方智慧與原住民知識都是歷經千萬年累積,是各地人們生存的重要基礎。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喪失它們的價值。

策略:

---創造吸引益蟲和有益動物的環境

---創造年齡多樣性的植物系統

---促進基因多樣性

---保存語言多樣性

 

11.應用自治系統並接受回饋:

由上而下的金字塔工作生態,要維持需要有強有力的管理者,投入大量的能量與努力,但也因此比較容易面臨崩潰危機,如果採用成員共享利益,並分擔維持系統運作的責任,並建立共同目標,類似勞動者共有的合作社,這種將權力劃作責任的組織,較能讓人從中得到更大的滿足感

策略:

---採用平等負責任的管理方式,放棄控制權力

---幫助人們自力更生

---審視自己生命中的負面回饋(上癮症,過度消費,疾病,憂鬱,不快樂等),並逐漸朝自力更生方向改變

 

12.使用邊界生態及重視不起眼的資源:

邊界生態是指兩個生態系交錯的區間,向是池塘,森林,草原,籬笆等,這些地方同時也是動植物,昆蟲和微生物的棲息之所,聚集兩個生態系的能源與物質,不僅生物相豐富多元,也更具生產力

策略:

---盡可能增加生產力活躍的邊界生態

---從所有向度來辨識邊界(時間,垂直,水平,社會,經濟,光線,聲音,運動,空氣,,年代,形狀等)

 

13.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

樸門永續設計的實踐要點就是長時間仔細觀察,而非長時間盲目地付出勞力。利用小而慢的解決方式,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來反思,不要一昧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不適當的情境下。一旦採取大規模且快速的的方法,當發現問題時,要再解決或改善就變得困難許多。」

策略:

---慢慢地建構土壤

---使用適合的技術

---土壤面積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

---改變價值觀----小即是美

---長期性思考

 

14.從設計模式到規畫細節:

要先對環境整體進行掌握,再針對優劣勢,內外在影響等現況來做規劃設計

策略:

---尋找自然模式來活化設計

---從系統層面思考,而非片面思考

---在設計中考量整體的地景與人類景觀

---以生物區未來規劃

---全球思考,在地行動

 

15.有勞有獲:

樸門強調照顧人類,分享多餘』,同時也強調事半功倍,有投入應該要有預期的產出,人類才能生存,同時,也強調可食地景.在人類居住地,選擇不同於純粹裝飾性的景觀,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下,改選擇具備美感,實用和食用功能的樹種與物種。

策略:

---記帳,了解投入的資源與收入的關係

---從產品的生命週期檢視能源效益

---從看似無利用價值的物品中,得到收穫

好書資料:

向大自然學設計

樸門Permaculture 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

作者: 孟磊,江慧儀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201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楓葛芮庭園傢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